「死」究竟是什麼?
「死」即「生」的相反詞!
活在這個世上已經三十有四的我,是如何看待「死亡」!
二十幾年前,我在距離部落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腳踏車路程的漢人社區念小學。已經忘記是幾年級的事情,但記得有一段時間,因為寶玉表妹生病,在學校鄰近的小診所住院,所以那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會去診所探望阿姨、表妹。在探病過程及最後表妹離開世間,很多畫面已經忘記了,但是表妹的笑容以及接近臨終輕聲且體貼地對阿姨、姨丈說話的表情,卻是我永難忘記的畫面。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死亡」。
十四年前一個夜晚,在夢中,我看見母親及阿姨一直哭泣,甚至無法說話。我覺得奇怪且不斷地問她們為什麼哭得如此難過?她們始終沒有告訴我。在他們的哭泣聲中,我驚醒;恍惚間坐起身來,看到時針指在五點位置。意識尚未從夢中出離,身後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頭傳來父親熟悉卻略帶哀傷的語調說:「玲玲,外婆去世了!」從接獲消息,整理行李,坐車回屏東家裡,整整一個上午,我始終沒有閡眼。腦海中盡是我與外婆以前一起對話、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畫面。回到家裡,外婆的遺體擺放在客廳中央,我看著她心裡並沒有很多難過的情緒,因為外婆就在我眼前。只是她的眼睛閉著不能說話罷了!直到傍晚,外婆即將入殮,蓋上棺木,我猛然驚覺,我再……也……看不到她了,從小愛我、疼我的外婆救要在我的世界裡消失了。此時內心突然湧現一股強大的、無法抑制的、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這是我第二次看到「死亡」。原來「死」是與「生」隔絕;原來「死」是「消失不見」。
二年半前,就在雙親來花蓮看我出生兒子之後,沒有多久,屏東的妹妹便傳來消息,醫生證實父親罹患大腸癌第二期。接獲消息同樣地沒有很多的情緒,直覺地想回到家裡要問個清楚,想瞭解到底怎麼回事!這怎麼可能?一定得弄清楚!回到家裡,父親、母親個別地對我說:「不要告訴爸爸(媽媽),他(我)得了這個病!」我想也好,總是有希望的,總是有機會的,畢竟醫療技術一日千里,或許日後會有能完全治癒的醫療方式出現也未可知。
如今父親被宣告罹患癌症之後二年多了,大家都知道父親的情況了,父親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我時時問自己:「我準備好沒有父親的世界了嗎?」我的家人──特別是依賴父親很多的母親,她準備好了嗎?父親呢?他口中常說的:「我就要走了」是真的準備好了嗎?還是父親早已看出我們尚未接受他生病的事實,所以遲遲……硬撐在……社會期,而不願進入病沈期?理智告訴我,這樣有些殘忍,何不家人、病者兩相安?何不接受事實,讓彼此放寬心呢?可是直到現在,我仍舊無法預知沒有父親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那樣的「隔絕」、「消失不見」會是怎樣的世界。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似乎是上天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情,使人不孤單;愛,讓人有力量,也讓人清楚自己的生命價值。但情感放得愈重,一旦面臨分離,心中便會產生一道深深的「不捨」烙印──上天在人們心中烙下「不捨」深印是如此快速,但人們卻要花費許多時間來釋放這道烙印的痛。得知父親罹患癌症的這二年來,自己與家人經歷了複雜的情緒、多變的想法及各樣的溝通方式之後,自己才漸漸理出一些感受、心得,才慢慢在父親、家人的溝通中,點出「精準」的想法、釋出「適切」的關心;可以「精準」、「適切」是因為她們是我的家人。但是《死亡如此靠近》的作者──即社會工作者卻能與病友、個案在短期相處後,深刻地瞭解到他們的內心、靈性的需求,並且能夠「精準而適切」地給於支持、關懷和資源,這一點是我深為讚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