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與社會工作

1.存在主義者認為技巧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工作者的態度。

2.他們相信唯有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幫助他們,所以強調和當事人的共鳴及同理的關係。

3.存在主義的工作目標:1)使當事人明白自己目前的處境2)協助當事人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方式3)使當事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4)協助當事人面臨抉擇時的焦慮。

4.存在主義者相信當事人自身成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代替他們選擇未來的方向和做決定。

5.其目的並非是要去治療某人,而是協助當事人瞭解他們正在做什麼,使他們擺脫受害者的角色。

6.存在主義者使用的技巧中,角色扮演:其目的是要協助服務使用者能夠瞭解自己所處環境;冥想:是讓服務提供者去感覺存有的意義(being)。

心得

其實,當初開始學習諮商,自己內心的假設是「如果當我瞭解自己越多,應該越能掌握自我,情緒就越能控制」其次才是希望自己有助人的能力。我確實在認知學習上開始理性地檢視自己情緒、行為的由來,也慢慢地開始瞭解自己,肯定自己。但是在這期間不管在張老師也好,或者參與其他機構辦理的工作坊也好,對自己的學習成效大都是一知半解。

對於瞭解自我這個部分有一些成就感,所以我總是喜歡去上一些訓練課程,這其中包括了「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工作坊。我記得那時老師常用「冥想」作為活動的開始和結束,其中還有「打座」的方式安靜自己,老師還常問我們是否感覺到了「Being」,那時候我真的並不瞭解何所謂「Being」?老師還說「你tcuch到那個being」?我還是迷迷糊糊。

當時是為期三週六天36小時的工作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帶我們做「雕塑」。她邀請我們當中一位成員間單敘述自己的家庭成員,然後開始雕塑,該成員並沒有對自己的家庭作很多敘述便開始進行雕塑。雕塑歷時兩個多小時,老師進行的步調不疾不徐,尤其感覺到沒有壓迫感,角色扮演者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自己所投入的角色。整個過程角色扮演的成員,情緒小有牽動,但是在場將近四十位的其他成員,大多熱淚盈框。自己也因為在某些部分牽連到自身的經驗,所以也流淚不止。

在那場雕塑的末了,許多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回饋老師、也回饋給角色扮演的人,其中主要的成員表達,在後續扮演父母親、兄弟姊妹角色和真實的情境真的相似。我想這就是系統的運作,也是「雕塑」的精神吧!一個人一旦進入到一個情境,他就會靠著社會環境教導他的原則來扮演他認為合宜的動作行為。而對我影響很深的一段話是,其中一位成員對扮演主角的成員所說的一段話:看著妳的家庭的狀況,可能似乎令妳無力、無助,但是在妳經歷了這麼多事情、這麼多的傷害,其實妳也慢慢長出了可以讓自己在這樣狀態下生存的能量。

在活動結束後,我一個人開車,在回家的路途上,想著想著先前的雕塑的種種,突然放聲大哭,不能自己,甚至必須停車,否則安全有虞。記得那時候我真的哭了好久好久,可且哭的很大聲。我想到了自己一些我以為不堪的生命經歷,想到因為這些經歷而承受的傷、害。可是哭了很久之後,我開始安慰自己,也想到那位回饋成員的話。我告訴自己「正因為如此,我絕對有足夠的能量去承載這一切」。此時,我確實也隱約感受一股溫暖和一些能量在自己的身體裡,也似乎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因為我自己的宗教信仰,我跟自己說:何況我還有上帝。當時還是不太清楚,這樣的感受是否就是老師所謂的「Being」。現在想想那就「是」了吧!但現在「是」「不是」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受自己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

後續我又參加了同一個老師帶領的「自我覺察工作坊」,當中瞭解人常有一種「存在的焦慮」即本身沒有達成社會角色的不安感;而達成社會角色時又忘了自我的焦慮感。一直到參加這個活動還是不知道老師是以存在主義理論的方式帶領團體。此時透過理論的閱讀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經驗,似乎真的就稍稍可以對存在主義的理論較有完整的瞭解。我想這也是我上這堂課最大的收穫!

廣告

作者: 依漾

apiyan

One thought on “存在主義與社會工作”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