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學派相關重要理論觀點
1)認知在其與情緒、行為三者之間,扮演中介或協調的關鍵角色。
2)「自動化思考」產生錯誤觀念、非理性想法和信念。改變方式將產生的錯誤信念、思考重新帶入人們理性和深思熟慮的意識層次中,加以省思和檢討。
3)對於思考與情緒、行為之間的關係提出認知的「ABC情緒理論架構」,但每一個人的思考與行為、情感之間的獨特運作順序之瞭解,也非常重要。
4)對於認知學者而言,「現在」才是重要的,談論過去並不是很必要,因為改變可以從現在發生和開始。
5)行為學派立基於社會學習理論ABC三個要素,及前置事件(antecedents)、標的行為(behavior)、結果(consequence),藉以瞭解和改變行為。
6)由示範(modeling)學習而來的行為是否付諸實行,與行為後果或誘因有關,即行為反應可能受到獎賞或懲罰。
7)認知改變的原則主要包括問題解決(problem)、歸因(attribution)和認知治療原則(congnitive therapy principles).
專業關係的界定
1)此專業關係具有教育性,除直接教導、解釋和建議案主學習ABC情緒運作模型作為自我管理的技巧。
2)運用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教學法,以催化案主經歷自我發現的體驗和成長。
3)此一指導關係可以有效運作,需建立在案主的接納與信任之基礎上。所以Carl Rogers所強調的同理心和無條件的正向對待,是此一指導性專業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4)此一專業關係的本質和定位,係由同理包容和指導監督二者相互融合或交替使用而成,並在後期逐漸轉變成伙伴關係,即形塑彼此敬重和合作共事的人際互動基礎,繼續給予案主情緒支持和自我效能增強,以協助案主有機會學習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和與周遭重要他人建立互惠的社會網絡和之職關係,終而可以因應日常生活期待和提昇個人的生活滿意度。
5)專業關係是否可以擴展至涵蓋案主的家人及重要他人,是不容忽視的。
6)最後細心檢視助人者與案主之間在處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扭曲關係,也是重要的課題。認知學派雖不用佛洛依德學派的「轉移」、「反轉移」,但也視其為認知錯誤的一種扭曲現象,可以直接向案主解釋與說明清楚,並予以改變。
心得
1)自己在閱讀認知行為學派的理論、專業關係以及處遇模式時,感覺比其他增權、女性主義等較批判性式的工作模式,前者較為熟悉。我想除了自己曾受過義務張老師的訓練之外,與後續從事社工工作時,所受的訓練及提醒都是比較是認知學派取向有很大的關係吧!特別是在「張老師」所受的訓練大多著重同理心、真誠地反映案主的情緒、給予案主肯定訓練等都是重要的技巧,而正向的「示範」,更是與案主維持關係並指導案主學習適應環境的重要技巧。透過此次的閱讀,稍微整理出認知行為學派的觀點、處遇方法,也才知道自己一直感受深刻的「示範」是來自於此學派。
2)前些日子才在本所BBS版上發言表示「示範」對我的影響,我一直認同前機構主管對於我的「示範」作用,讓我可以應用於案主、也用於自己。特別在我個人有很大的作用,透過「示範」除了學得肯定自我,正向的人際關係、一旦發生衝突,我也學會使用問答方式,察覺自己非理性的思考是什麼?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思考,再進一步告訴自己如果我用其他方式思考或處理會不會比較適當?這樣的提醒確實在我的生活中有正向的影響。
3)過去雖說受過一些訓練,自己在實際應用上也獲得一些效益,但是實際上對該學派、理論的知識基礎並不完備,所以在工作處遇上也似乎以拼貼方式進行。去年年底曾參與機構辦理的社工再職訓練,其中一位講師要求在場社工釐清(1)與個案工作時,從個人著手或家庭著手哪一個比較比較容易?(2)清不清楚自己從事處遇工作時,所使用的理論是什麼?我的答案和大部分社工的答案相同,覺得從個人著手比較容易,使用的理論是行為認知學派取向。但認真思考,實際上我對行為認知學派取向的理論背景、假設及處遇模式的知識並不完備,所以過去與案主工作的經驗中所產生停滯、找不到策略的現象出現,此可能也為因素之一。而認真的說,這樣的情形可說是違反了「維護案主權益」的原則。所以就我個人的學習經驗而言,覺得助人者必須具備所使用學派或理論完整的知識基礎,才能給予案主適當的服務,也可以避免自己作違反工作倫理的措施和策略。
4)有關認知行為學派所謂包含同理包容和指導監督二者相互融合或交替使用的專業關係,確實要小心拿捏,助人者若不縝密細察,助人關係可能很容易就形成控制關係。
5)又在認知行為學派取向的社會工作的訓練上,比較是微視觀點,及較關心與行為及其後果有直接關係的前置事件,所以並不關心社會及政治經濟制度結構是否符合社會公平。所以在與個案工作時,能夠在適當的時機讓案主體會個人可能是社會結構下犧牲者,也應該是以「認知行為學派」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所必須注意的事情。
最近我要做一篇認知心理學的報告…<br />看完你這片日記之後我真是…獲益良多~~~謝謝!
abc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