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著(2004)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洪葉出版。
1. 本書的研究是在認同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社會多元之下,在中國大陸率先領用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的概念,試圖提供一個初步的分析架構,並以管理學、經濟學與法律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思想和觀點,尤其大力借用了公司治理的理論和經驗。
2. 研究方法是以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理論邏輯的演繹與案例經驗的歸納相結合,還有規範研究(ought to be)與實證研究(to be)相結合。
3. 作者談到中國在非營利組織法人制度尚未健全,故本書除了談董事會及執行長的互動之外,必須對於非營利組織法人制度這樣的前提性條件加以探討。最後,討論規範分析的治理結構(側重於靜態)以及實證分析的治理型態(側重於動態)。
4. 關於治理,作者表示治理概念比統治概念抑或管理概念更為廣泛。治理範疇的提出和流行是因為人們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看到了市場及國家的失效,也越來越多人熱衷於治理機制對付市場和/或國家協調的失敗。
5. 管理範疇強調垂直的隸屬關係,而治理範疇注重平行的互動關係。所以治理係屬「政策規劃」,而管理則為「政策執行」。
6. 作者發現西方在語詞使用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主要是因為西方基本的非營利法人及公益信託制度已經比較成熟穩定,但是這樣的研究框架並不適合直接平移到中國。所以作者以Nonprfit Corporate Governance「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之概念。
7. 在中國大陸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大多還處理社會學、政治學層面,尚少關注非營利組織法人治理的問題,作者表示由於此項研究可以做出一些初步探討,並作為後續研究提供的一個平台。
8. 作者談到的「非營利法人治理」的論述,比較少談到執行長與受顧職員間的互動與管理。近來的非營利組織在實務上,幾乎都要面對「工作人員的流失」這個問題,關於工作人員流失的主因,可能是福利問題、升遷問題,但會進入非營利組織的人,某種程度是欲實踐某些理念,所以對於「主管」的「治理風格、信念、價值」可能更是人員流失的很大的原因,這個也牽涉到產出(服務)的品質,所以「非營利法人治理」的論述,再加上執行長與受顧職員間的互動與管理,可能比較會接近台灣的現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