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柯與社會工作(二)

【社會運動與倡導】閱讀摘要(七)

王增勇等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心理出版。第十章 後現代性、民族誌與傅柯

作者在文中提出一段傅柯的話:

事情的細微觀察及政治覺察,透過一套技術來達到控制及利用人的目的,這套技術指的是方法和知識,描述、計畫及資料蒐集的集結。而且從小事件中,毫無疑問地發現現代人文主義的「人」就此產生。

這段話也可說是傅柯對現代性的批評。就傅柯的觀點,現代社會是非常有效率的,透過學校及其他制度化社會實踐,人的身體已經受到主流文化的規訓及強制。監控是一種細微的,也以細膩權力方式支配身體進行持續性的管治(管制)是為了增加社會能夠有效運作之利益。

從批判民族誌的研究發現,與傅柯論述的相反結果。傅柯主義學者認為規訓是一個負面的字眼,其基本假設是支配社會強力介入與投注在過度規訓青少年的工作中。但此理論是不被長期從事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所支持。這些人類學家認為現在的學生感到無力和抱怨的是,老師們於寬鬆或過於無能,導致無法管理班級秩序,使得他們無法好好學習。作者認為傅柯理論是從與真實窮人世界脫節的大學擴散出去的。知識份子反對「事物的秩序」,但這卻是處於窮苦環境的學生最想要做的。根據作者的民族誌研究,在較沒有危險區域的城市學校,(教育方式)更缺乏立基於真實世界的反省。知識份子及教育學的想像,可能已經偷偷將中產階級教育的記憶滲入窮人孩子的教育中,他們以自己中產階級的教育經驗,假設現今學生已被規訓成為「馴服的身體」,他們悲嘆規訓不會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似乎變成權威,不必在堅持順從規則。而事實上,窮人正在接受差勁的教育,但最可悲的並非過度的極端規訓,相反的是,完全缺乏想要進行矯正的結構。

傅柯認為,規訓正透過社會細微的動脈擴散與成長;但民族誌清楚地顯示,城市學校的日常生活裡充斥著害怕與暴力的風氣,規訓、道德教育的精緻管理以及「微觀身體」的規範及建構早已過往雲煙。這個兩難正好浮現出現代性時期與後現代性時期明顯的界線。作者認為傅柯的典範,尤其是圓形監獄主義,可以成為重要圖像而掌握現代性的重點,但傅柯典範為後現代時期而言,卻是毫無用處。

作者認為後現代的我們必須回溯當下,再度與當下重新整合,甚至回到有些傅柯可能全然拋棄的古典時期元素,不帶有懷舊氣息:規訓、管理、關懷與人文主義的其他面向。當然,相同的人文主義仍需要去種族化與去父權化。

作者這種民族誌的書寫及研究方式亦如同傅柯式作品,即細緻地檢視實踐的模式,也因此作者可以提出傅柯理論與與日常生活的斷裂。而作者為這樣的困境提供某些出路:我們應細心區辨現代性的條件(符合傅柯理論)與後現代性的條件,並關注不同形式的邊緣化,而邊緣化也是傅柯思考事物的切入點。

不過,在傅柯有關的論述裡,我們知道傅柯關心的焦點是「人的主體」。所以即便美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們再度要求「規訓」之際,「人的主體」也應是並行運做的重要課題。

例如逐漸失去傳統社會制度、倫理的原住民族而言,「規範」的需求也是迫切需要的。在莊益增「我的知本日記」紀錄片中,卑南族知本部落再現「巴拉冠」會所制度,某種程度也在恢復過去的「規訓」及「倫理」。透過這些「規訓」、「制度」讓失去傳統制度的卑南人重新認識自己、認同部落,建立自我。在再現的過程中,經歷過這些「儀式」的人,也逐漸意識到自我、族群的「主體性」。所以,我以為「規訓」與「主體性」不該有一條非常清楚界線,更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廣告

作者: 依漾

apiya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