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與倡導】閱讀摘要(一)
洪賢德著(2004)第四章 社會主義,揚智出版。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社會主義來源及各派對社會主義的解讀。社會主義(socialism)是從拉丁文衍生而來,主張人的天性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的動物)所以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在使用「社會學主義」這個名詞時,有意無意間都在恢復人的社會性、群居性,也就是企圖把人從典章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有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認為只要把政府的權限縮小,而建構民主的社會秩序,便會恢復眾人的合群性,也導致社會利益的協調和和諧。可是後來出現的社會主義者卻表示恢復人性的合群性、社會性之先決條件就是要生產資料歸公,也就是消滅私有財產。
「社會主義」雖從布爾喬亞產生出來的一種學說運動。尤其法國大革命之後,各國憲法都說:「人生而平等」、「人人在法律之前平等」這種抽象的法律原則之平等在現實生活、經濟的不平等下所拆穿,這就是社會主義思想的起點──何以社會制度容許人群在經濟方面有貧富懸殊的存在?
作者談13世紀農民與貧民的造反是一種階級戰爭,反對的不只是貴族地主的剝削、也反對教會啟示錄所宣示的、反僧侶、求平等的反抗不義之宗旨。14世紀之前百年的反抗目標有二:一對教會的腐敗不公的抗議;其二對封建體制下統治階級嬌奢暴斂之不滿。上述兩個抗議目標都呈現社會主義的影像也使用社會主義的言詞話語。所以作者認為這個時期可說是社會主義的起源。不過,人受到壓迫,也自然起而反抗,作者這樣的推測似乎有些牽強。
19世紀是由聖西門、傅立葉、歐文被視為現代社會主義的奠基者。聖西門認為工業革命所造成的貧富差距,這就構成他的社會主義的學說之開端。聖西門認為社會主義是可以透過技術官僚進行統治,他希望抬高專家的權威地位,也希望在保持私產權利的基礎上,技術官僚能夠增進人的福祉。
傅立葉認為人類只要滿足十二項最重要的「激情」,人類便可滿足,但是在文明時期,個人的熱忱、激情卻遭受換的典章制度所壓抑扭曲,從而無法做最佳的個性發展。也就是說所有的社會活動與操勞,都是按每人的喜好與性向去進行,因此形式上的政治組織沒有存在的必要,社會完全自動自發的運轉。但傅立葉這個理想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出現資助者的降臨。而馬克斯和恩格思斥責傅立葉是一個「烏托邦的社會主義者」,因為對歷史和階級未進行科學的分析。
歐文是英國社會主義者,他相信人的性格是受其生活和工作環境所塑造,所以他設計各樣實驗方式來證實環境決定論,並藉此作為他社會改革的起點。他在新拉那成立了模範村。藉由模範村的建立來從事環境的、公益的、教育的改良,這些改良的結果證實歐文的說詞,只要社會作合理的重組,整個社區的住民之性格必然煥然一新。這種實質的改良就是歐文所稱呼的「社會合理制度(體系)」的打造。為達此目標,必須與不合理的典章制度相對抗,而他心目中最不合理的制度莫過於宗教。而且堅決反對私有財產制度,因為這是滋生不平等與貧窮的來源。歐文主張以緩進、和平的手段來改變社會,與同時代共產主義的革命向的改革有所不同。
馬克斯和恩格思把社會主義放在嶄新的基礎上,不只在時間的縱貫線將社會主義看做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延續和揚棄(保留資本主義注重生產力的提升,而放棄有產者對無產者的剝削),也就是人類進入共產主義最終樂園的前哨站。他們宣稱他們所發現及闡明的社會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並斥責同代及前代人的社會主義為空想的、烏托邦的社會主義。此二人與早期社會主義者的不同的特色是:1)他們認為必須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才能理解資本主義制度並非永恆存在,才能落實社會主義者之要求──廢除私產、公共擁有、人人平等他們強調社會大眾不只是對抗強權的力量。2)他們企圖把工人轉化為革命者。3)堅持普勞階級的戰勝資產階級就是社會主義的實現,而非緩慢、和平改革。4)對於未來社會的民主架構,馬克斯至少說到未來的人類,不再受分工侷限,而可以隨心所欲做一個「真正的人」。不過20世紀馬氏的徒子徒孫將社會主義呈現兩個模式:一個是共產黨專政的舊蘇聯、當今的中國等,這是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另外一個模式則是推動社會民主的德國、法國、北歐諸國。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不同,主要依賴馬克斯的分辨。馬克斯將共產主義社會的組成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緊跟在資本主義崩潰之後,工人成為新的統治階段,因之,需要建立工人國家,實施無產階級專政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之後待生產力迅速而全面提升後,早期資產階級所造成的限制要一一清除,社會便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更高的階段」。至此階段,國家作為壓迫的工具逐漸退失,最終國家枯萎、消亡。人群為勞動的態度全全改變,工作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賞心悅目的創造。所以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指出:「通常大家稱謂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斯用來描述共產主義社會「第一」或低階的用詞」。這也說明馬克斯主義者有時使用「社會主義者」,有時使用「共產主義者」,而不發生矛盾,這要完全看他們在革命奮鬥的過程中追求的目標為近程或遠程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