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載著三位老人家去舊平和,又另一件有趣的的新發現。
當我們的車走過了瑪家部落,再走過施工區之後,這一段路非常舒服、清爽,因為道路兩邊的雜草都被割除了。三位老人家便開始說:
aicu dau kipusensenganan.(這些雜草才剛整理完)
aicu tja mancelang a na kipusensengan.(這應該是「mancelang」他們做的。)
我內心又狐疑了,咿!「macelang」會不會是那個叫「蔓折蘭」的植物啊?
我們又走了一會兒,不遠處便發現5-8位清掃環境的人。
老人又說:
pai zacu tja mancelang(看吧,「manselang」他們在這裡。)
我們邊開車窗,老人家們便搖窗打招呼,「wo-i」.
過了一小段路,我插話說:
mancelang不是指一種植物嗎?為什麼要叫他們mancelang呢?
老村長就哈哈笑說:
因為當初開始這樣的「郭」大就業工程,就是為了割除曼褶蘭啊,所以這些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部落的人就稱之為「mancelang」。
哈哈!老人家發明的專有名詞真的好可愛喔!
這真的很有趣<br />以前我同學在鹿野的阿美族部落做田野時<br />他們也把某個年代出生的人叫做"開始有電話時"等等
布農語lau san就是『燙傷』的意思<br />它也是某個地方的地名<br />您知道是哪個布農部落嗎?<br />答案就是: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br />為什麼?為什麼?…<br /><br />東埔著名的就是溫泉<br />以前老人家在哪裡洗澡常被滾燙的溫泉水燙傷<br />哈哈..之後..<br />lau san=就是那個會燙傷人的地方<br /><br />那個會燙傷人的地方後來被稱為東埔<br />不過我們還是習慣叫它lau san<br /><br /><br /><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