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在長榮大學跟學生分享說:在不完整家庭成長的孩子會比較早熟。早熟沒有不好,只是讓孩子早一點接受現實。這樣說其實容易~
今天在屏北社大教養議題的分享說:希望作為母親的人,可以試著在教養方面解放自己,大部分母親無法24小時陪伴孩子,但是珍惜對話moment,讓孩子感受到愛,是重要。這是自己的期待~
今天回家的路上有機會與兒子談話。說:兩人關係走到盡頭,無法在一起,有時候一時無法找到出路,或者可能就是兩人緣分已到盡頭。但是一定要相信兩個人能走在一起,一定有相愛相惜過。特別是生下兒子你的時候,我繼續說,媽媽當時因為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身旁也沒有親人可以協助和陪伴。爸爸那時即便上班,但只要有休息時刻,一定馬上回家陪伴媽媽,那時候媽媽非常感謝你父親的陪伴,全心陪伴媽媽渡過新生媽媽的焦慮和憂鬱。
話說到一半,兒子哭了,大聲的哭了。我想所有的孩子對於父母分離的失望與不知所措,總是放在心裡的深處。看到兒子哭泣,其實心疼,自己也忍不住哽咽。這一輩子孩子們或許總要一次一次面對這個失望的現實,可能每次都會哭泣,但我深信一次一次的面對現實,總是可以越來越勇敢,越來越能明白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是能夠個別存在。
想跟兒子說,媽媽心裡的虧欠感將會一直都在,但是也同時一直勇敢地接受這個虧欠感,並愛著你們。正要進入大學的我的兒子,媽媽祝福你也能不畏懼地追求幸福,自己的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