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兒童

2017.02.17  @深水埗

來香港的第一天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課程即將結束時,一名夥伴看見移工在現實世界裡殘酷,悲傷的不能自己。我心想:哎呀,對年輕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好經驗。同時覺得以自己的年紀,歷練,這些事情,心裡忍受得住,該想的是,在知道之後,該如何HOW才是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一行人去看訪問了住在劏房裡的一個家庭。家庭成員共四人,受訪者是29歲媽媽,香港人。丈夫是來自深圳的勞工,還有5歲女兒和2歲兒子。他們為了孩子的教育,決定從深圳搬來香港。一家四人住在大約1.5坪大的房子。受訪媽媽流利且完全開放的態度,讓我覺得人總是能找到方法活下去。

下午行程參觀香港社區發展協會(SOKO)「侷住TRAPPEED」攝影展覽。展覽的相片很美麗,構圖、色彩讓人驚嘆。SOKO工作者解釋著每一張相片人物,讓人悲傷、心疼、憤怒,荒誕的各樣故事。現場裡還有一個棺材房(板間房)的體驗。較高的伙伴體驗,腳無法伸直,只能彎曲腳膝蓋才能躺下。說,在香港,長得高,是一種罪惡。

在最後自由時間裡,我再認真的閱讀牆上的詞彙「璀璨、荒誕」「潮流、劏房」「美食、廚房」「住著有其屋」還有「兒童樂園」。特別是兒童樂園裡的短短文案「一張可做功課的書抬,一小片生活作息的空間,對兒童成長是基本的條件,但對四萬名租住在劏房的兒童卻遙不可及。家,只是一張睡床的空間;玩,被迫在家門外的走道和共用空間。在這富庶繁華的都市,劏房孩子卻未能擁有基本的生活空間」。


展覽的書本裡有一本書籍叫做「寶貝」,在有餘的時間裡,大概看了五名孩子的故事。書裏都列了每一個孩子一些提問。大約是姓名,年齡,將來的願望,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偶像等提問。細細閱讀孩子們的故事。有三名孩子是偶像是媽媽,爸爸或者奶奶。願望有些是說要賺錢養媽媽,要好好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他們就跟一般孩子一樣,平實的生活,小小的願望。

再次抬頭看著攝影裡,孩子們的身影。可能是作為媽媽的角色在此刻迸出,眼淚就無法抑制了~

璀璨香港,荒誕現實啊~真是⋯⋯

廣告

十年總幹事

時間真的好快,總幹事這個職務,都做了十年。

時間真的好快,總幹事這個職務,都做了十年。
回頭看這十年,
十年間做了一些事情;部落有些變化,有些事情~也還在原地;
十年間走了不少尊敬的耆老;
十年間生命裡有些了色彩,有絢爛紅,驚艷藍,真空白,當然有殘破綠,還有鬱悶黑。
十年間暴衝的個性,還是有,在開車的當下,在發生誇張事情的當下;
DSC_0049.JPG
看著這張相片,可能正在向大家報告,我們得獎的訊息,也繼續闡述腦子裡的藍圖;看著自己的背影,似乎可以看見自已內心有一股火正燃著;似乎還記得當時熱情且勇敢的心情。
昨天幾乎站在一樣的位置跟部落族人分享未來想和部落青年合作的計畫。心裡的畫面是,在一大塊田地裡,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學童,幼兒;有人種小米,有人正在採紅藜,有人正在為蔬菜澆水;有人拉水管;青年正遞竹子給涼台上的大人;有大一點的人正在訓斥少年拿著鐮刀的方式危險。覺得這個畫面很美~
希望讓部落孩子學習貼近生活的技能,讓孩子有生存的能力,有自信的生活,是近來想做的事情。昨晚如果有人幫我拍照,我的背影,應該也是如此吧。

從早療做社區工作

實務工作久了,好像會長出一種嗅覺,一種識別工作者樣態的能力。
來到同學美媛的機構:早療協會花蓮西林中心,雖遺憾沒見到同學。不過與這裡的夥伴交流,個個都是很有故事的工作者,有些分享,也讓自己有些反思。 繼續閱讀「從早療做社區工作」

我們的共同語言,實踐

12961456_10206750419663228_5060133329029459267_n13年前我在慈濟大學健康研究所工作時期,sifo是系上第一屆的研究生。高高的,溫溫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因此我以為阿美族的男生應該都很溫柔。

我離開花蓮之後,跟sifo少有聯繫,自己從事社區工作,幼兒照顧工作之後偶爾在臉書上看見sifo對於族語教育的心得。也曾經因為幼兒照顧、族語教育,sifo和我原本想讓兩邊的組織,可以稍稍的聯繫,但也忘了緣故什麼緣故,始終沒能再相遇。今年(2016年)三月因為屏東縣南島論壇有機會聽見sifo的短暫分享,但仍舊沒有交會。但是,因這十分鐘的分享,讓我們再次有機會相遇。 繼續閱讀「我們的共同語言,實踐」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