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管別人的媽媽

改編自1993年真實事件。艾琳(茱莉亞羅伯茲 飾)是單親媽媽,她離婚、沒錢、沒工作、有三個年幼的小孩,當她生活陷入困境時,還發生了一場車禍,艾琳請艾德(亞伯特芬妮 飾)擔任辨護律師,卻未能贏得這場官司的賠償金,於是艾琳強迫艾德雇她做為律師事務所的事務員。當她發現電力公司正在污染公共用水時,她決定挺身而出,調查事情的真相。

導演:史蒂芬索德柏 / 演員:茱莉亞羅勃茲大衛布瑞達恩迪達維克亞伯芬尼瓦倫泰羅德里奎

【永不妥協】是阿傻總幹事自己的經典影片之一。作為社區工作者的角色,片中女主角熱切地為自己,為服務對象抗辯時候,總會點頭搗蒜地投入劇情;作為母親的角色,有幾個段落,每每看,眼淚就會不自主地掉下來。影片裡的導演或者編劇,或者真實的Erin Brockovic(真實主角),應該就不是典型人物。哈,就是不典型律師,不典型社工,尤其不典型媽媽。影片裡非典型、非理想的母親Erin Brockovic,我超愛。

Erin是個單親母親。因為意外車禍的官司敗訴,於是她巧妙地求她的辯護律師留她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她有三個小孩,兩名前夫。穿衣總是大方秀出自己最亮眼的美胸,美臂,大腿。而且看來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對於穿著暴露,同樣無法獲得同事的認同。在辦公室她並沒有好同事,但是她不care。在法院對方律師刻意說了他有兩任前夫,大家投以異樣的眼光,但她不care。

有三名孩子的Erin,在意的是孩子的照顧,她為孩子找保母,關切孩子的感受。但她的照顧/關切不是親子教育雜誌,專家那種陪在身邊24小時的照顧。特別需要工作養活孩子的單親母親,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根本是強人所難。影片中Erin的兒子希望媽媽回應他能否參加活動,而且孩子說藍迪的媽媽都答應要去了。Erin回答兒子說:藍迪的媽媽不用上班,藍迪的爸爸沒有拋妻棄子,他們當然有時間帶藍迪出去玩。噢噢!這樣與孩子對話,通常不會獲得專家們的認同。但是這樣的處境卻是很多人的現實。孩子因為Erin太忙碌,總是無法一同吃飯,連吃飯時候,仍舊閱讀資料,所以生氣。Erin試著和孩子對話,但孩子沒有理會Erin的解釋。後來,Erin對孩子說:難道你不希望媽媽在工作角色上出色?這句話大多數人聽起來可能覺得怪,覺得母親應該犧牲自己成全孩子,怎會為自己在工作上出色而犧牲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但母親也是人,也要有自尊,也希望受人尊重,也是希望做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孩子只是需要時間成長和理解,並不是什麼都不懂永遠長不大的幼稚鬼。

影片中有一幕,Erin因為工作太晚睡在客廳無法和孩子一起吃早餐。孩子在出門前翻閱了Erin正在處理的資料,孩子問:這個女孩和我一樣年紀,她也生病了嗎?Erin:是。孩子問:為何她的媽媽不幫助她呢。Erin回答說:因為她的媽媽也生病了。孩子聽到之後沒有回答,在出去關上門之前,跟Erin說:需要我幫你買什麼早餐嗎?買蛋好嗎?Erin微笑回覆:蛋,很好。我非常喜歡這一段的處理。工作累的一沾枕就睡著,是孩子們對我的形容。但是,早上起床當孩子對我說,媽媽昨天睡得好嗎?我便明白孩子體諒媽媽的疲累。

有一段Erin開車回家路上,因為累得想打瞌睡,便打電話給男朋友喬治。喬治提起小女兒說了她人生的第一個字「球」。Erin在車上聽著聽著淚流滿面。阿傻總幹事沒有太在意孩子說出的第一個字這回事。但是,每年的豐年祭因為前置作業的準備需要提早到會場,我總是匆匆準備,匆匆出門。有一次跟往年我總是在會場一旁隨時觀察隨時補位,也不知道為何,那天大家如會場時刻,我有機會好好看著三個孩子進場,看著他們隨意穿著的傳統服飾。腦子突然察覺,回到部落十幾年,我似乎從來沒有在收穫祭時刻幫孩子們好好穿戴傳統服飾,那一時刻,眼淚就忍不住飆了下來。

我喜歡這裏描述的,處理的,Erin的媽媽角色。我和我認識的大多數有媽媽角色的朋友,多不是典型的、優雅的、以孩子為生活重心的母親。現實,往往是我們生活排序的最前端。Erin的角色除了在真實世界裡戰勝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的爽快,也給本來有愧疚感的媽媽打上一劑強心針,孩子總能理解那些不是那麼美好,不是那麼順利,卻有感受的日子。

有一天,若有人找作為社區工作者的媽媽的時候,孩子若能回答:那個在社區裡跑來跑去忙碌的人,就是我媽媽。這樣也就夠了。

廣告

回家

#台灣第二場放映在春日圖書館
#就是今天下午兩點放映座談會
#屏東部落大學成果展
#寫在選舉後隔天首映當天

2004年,即14年前,剛回部落,想起自己初生之犢勇敢參與部落各樣組織/活動的自己,為融入族人的日常,理解部落的各樣運作模式。10年前也是單純地,沒有多想地投入部落幼兒/學童教育,只是沒有想到這一投入,就一頭栽進過往的時空找回部落原有教育方式的路上,更進入與國家爭取教育自主的拉扯路上。但是果然,天助自助,一路上,找到夥伴,組織部落托育照顧行動聯盟。10年來有來自有熱情朋友的支持,有相同理念組織的協同與國家對話,還有力挺的屏東縣政府特別鍾佳濱當時的副縣長和願意為我們發聲的幾位民進黨立委王淑英、吳宜臻,陳其邁,李麗芬,這一路上,這些朋友的相伴,我們撐住了。至今撐了10年,也為部落幼兒教育撐住了一些空間與希望。

回家的路其實不是很難~只是回家時間越長,就越發覺部落有些事情在改變,讓人感動;但也有些事情非但停滯不前,失去部落間原有的關懷互助,甚而彼此壓迫而不自知。例如階級、性別、選舉、土地議題,面對這些,有時候會有挫折,覺得無力。但是影片中vuvu嘎拉露說:「人的成長和成就,不是短期的事情,是慢慢的,要花很久的時間」何況台灣原住民族被殖民近百年,解殖民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所以告訴自己不能氣餒,不能輕易放棄。武東在影片說道:「我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做我們能改變的事情」是的,我在部落教育工作的路上我們會持續堅持,會一直走下去。但為來更需要大家的努力,才有機會改變部落的教育,改變這個社會。


《橫山家之味》大大小小的遺憾是日常

橫山家之味》好多年前看過是枝裕和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那時候對印象深刻的是,裡頭好多走路散步的畫面,橫山醫生獨自散步且拍了很久的畫面;家裡排行老么的阿部寬帶著離過婚妻子(夏川結衣)與兒子走路回家的畫面;母親(樹木希林)和阿部寬一家人去掃哥哥墳墓的走路畫面;父親醫生和阿部寬非婚生兒子三人走去海邊的散步畫面;最後是兩位老人送阿部寬一家人上車後兩人回家的畫面。看完電影上網查看資料,發現日文片名是《歩いても歩いても》走著~走著~。電影裡有些故事的伏筆或者脈絡交代都在這些走路的對話裡完成。

¦C¦L

父親是個嚴肅,眼裡只有工作的典型自負男人。母親-樹木希林,是整部影片的靈魂人物,電影一開始便是母親用純熟技巧削著紅蘿蔔的畫面,嘴裡同時正述說著白蘿蔔自己式的料理方法,影片裡頭,母親是最忙碌、最理解家人的人,是電視電影裡典型的日本媽媽,但也是內心複雜城府很深的母親。阿部寬家裡的老么,排行第三,原本是次男,哥哥救人溺斃死亡,於是老么就約定俗成順理成章地成了長男。但是老么的阿部寬似乎承受不了長男的責任,對於回家有一種不想面對的抗拒。姐姐其實是會在意父母心情,總是有些行動可以化解家裡偶發的小尷尬,但卻不是父母期望應該留在身邊的孩子。

這部電影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只有日常生活家庭裡有的料理,吃飯,看相片,散步,回憶,鬥嘴,回憶的畫面。但是透過日常畫面的流動,慢慢理解家裡每個人在家庭裡角色的承擔,理解父親之所以嚴肅,母親之所以城府很深,兒子抗拒回家,姐姐總是想靠近父母的心情。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每個家庭似乎都有一兩個公開的秘密,只是大家能不說就不說,即便說出來了,若沒有拍掌回應,公開的秘密通常都能輕輕地,安全地回到秘密櫃子,大家繼續平穩地,相安無事的生活。片中阿部寬說出「如果純平(哥哥)還活在世上,也不一定活得有出息吧」這句話,道出父親的遺憾,畫面每個人的臉色有些變化,以為會有個大高潮,結果是枝裕和導演還是透過女婿的說笑,讓話題秘密回到櫃子裡,大家繼續吃飯忙碌當做沒這回事。啊~這也常是家裡的日常呀。

影片裡三個片段,讓兒子阿部寬重新定義父親母親在心中的地位。

首先是當年被哥哥救起的良雄,每年都需要來到家裡祭拜哥哥。母親非常客氣地招待良雄,而良雄的談話「我只不過是個打工仔」、「我會把純平應該過的日子一起認真努力的過下去」這個矛盾其實也道出良雄每年來到橫山家的尷尬和難受。但是母親仍在在良雄臨走前仍舊鄭重邀請他明年再來。母親真的並不想讓兒子溺斃的這個超級普通的年輕人好過日子。母親說,至少一年至少難受這一次。在這裡感覺母親,女人有些可怕。

第二段也是影片裡讓人動容的畫面,是晚上家裡客廳跑進小黃蝶的這個畫面。平日手腳俐落的母親,在紀念去世兒子的日子裡看到小黃蝶,母親就像精神失常地追隨小黃蝶,說著這個小黃蝶就是兒子純平,這個畫面應該也讓兒子驚訝。或許此刻兒子小良也才能稍稍理解母親對於良雄的苛刻吧。

最後一段鄰居打來需要醫生父親協助就醫的片段,最後父親非但無法協助醫病,在救護車旁想要詢問病情協助醫療的父親,被無心的救護員無視並要求讓開,父親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這個畫面看在兒子小良的眼中,應該對嚴厲的父親有些不同的看見。整個影片只有這個時候小良看父親時,臉上的線條才比較柔和。

但是,即便開始重新定義心中的父親母親,但是,生活的美好也不會很快就會來到。生活的遺憾總是常在。片尾小良離開父親上了公車之後,才想起母親一直不斷提起的相撲選手名字,如果早一些記得,或許兩人就有共鳴的開心時刻;幾年後小良有了自己的車子,但是沒有來得及實現母親可以坐著兒子車子購物的願望。

人生的遺憾有大大和小小。到了這個年紀,漸漸明白人生並非盡如人意,這些大大小小的遺憾就是生活的日常,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或有能力看著遺憾,想著遺憾,仍舊能夠生活下去。

「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部電影原本要分兩次觀賞的,但是按下遙控器的enter之後,影片放映至結束。知道這部影片是奧斯卡提名影片,但是,並不知道這是一部,會流淚且哀慟的影片。

主角李,離開家鄉在波士頓做雜工,但是因為哥哥的過世,必須回到讓他無法承受的地方-曼徹斯特。為描述李對於人生的無望,故事有不短的場景描述李在波士頓的雜工生活。日復一日,沒有期待,就是活著即可。為了處理哥哥的喪事,他必須待一段時日在曼徹斯特海邊的城鎮-李原本生活的地方。

影片中,海邊、斜屋頂房屋、雪、帆船、藍色的海、房屋上皎潔明月的場景,都該是電影浪漫的重要元素,但在這部影片裡都成了揪心,悲傷的場景。導演把景色都拍的特別美麗,但隨著故事的敘述,便能明白這些畫面對李來說,都是生命中無法承受的痛。

影片裡李和姪子很多的對話,我沒能很快的明白,我想男人間的相互理解與照顧,恐怕不是作為女性的我可以輕易理解。李和姪子都有悲傷的情緒,但是可能因為年紀不同,歷練不同,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也不同。17歲的姪子對於父親的離世,沒有很悲傷,生活裡還是愛情、樂團、曲裩球,只有輕輕地說不喜歡父親一直被擺放在冰櫃裡。影片裡一段他無法面對冰箱的冷凍雞肉而害怕哭泣時,年輕姪子無法明白自己的害怕,成年的李也不知道如何協助姪子。此時兩人的對話,很激烈,幾乎是爭吵。但是李雖然沒有說好聽的話,但是仍舊堅持陪在姪子身邊,直到姪子睡著,這或許是男人間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吧。

當李被哥哥的委託律師告知要成為姪子的監護人,還準備一筆錢讓李能搬回來與姪子一同生活,影片交代李因為酒醉失誤讓家裡失火,也同時失去三個孩子。於是他的婚姻結束,也離鄉到異地生活。因為哥哥的事情,再度回到傷心地,同時讓他和前妻再次見面。1483375506-3535185073_n.jpg

這段是李和前妻在街上偶遇,妻子想要和李道歉的畫面。兩位曾是夫妻,同樣都有失去三個孩子的悲痛,他們也同樣對對方感到抱歉吧。只是經歷過那麼沉重的哀痛,要對彼此說抱歉,豈是容易之事。曾經傷害彼此的兩方,或許有一人準備好可以和解,或者希望對方也能幸福過活;但是另一人可能還沒有能力克服面對那些曾有的傷痛,而失去兩人可以彼此「放心」的機會。看到這裡,真的真的覺得,人生,好苦,好苦。自己大聲哭了好久。人生真的不是你以為,就可以順著已意發展。

但影片裡最後還是給了人生希望。有些問題,可能無法馬上解決,有些悲傷,無法馬上散去。但是,可能因為時間,因為理解,因為真誠,因為愛,那些難受,難堪的事情或能稍稍放下,生活可以小小的往前推進吧。

[愛情齡距離」-Home Again

其實這部影片故事簡單,編劇普普,不過符合本次挑片規則:不需要花腦子,哈哈大笑過去即可。不過,簡單的影片,還是有個片段感人、激動的時刻。

故事是一位女性與丈夫分居五個月,帶著兩個女兒回到父親留給她的家,想要開展新生活的故事。

女主角在慶祝生日這天自己的朋友群和可能零距離愛情的嫩男們相遇在酒吧。劇情的推演可想而知,女主角就是遇見一位年輕她好多歲的男性,就在以為故事發展會有激情畫面,最後以嫩男喝酒不適,沒讓激情發生。這個安排該是導演安排,此片非愛情片的起點。隔天因爲女主角父親的一些遺物被某一嫩男發現,得知來到的地方是女主角父親名導演的家;而女主角母親喜歡這些年輕人而同意住在這裡。於是這個家就展開了一小段,分居女性,兩個小孩,與三位年輕男士一起生活的故事。

故事進行到這,大約明白編劇想說什麼。「愛情零距離」這個片名,或許是台灣片商有意轉換片名,吸引大眾,甚而把對多元成家有意見的人,騙進電影院,好好認識進一步體會多元成家模樣。故事裡有些關係的小舖成,其實覺得安排的不夠細緻。其中片中女主角大女兒與配角-嫩男編劇發展的信任依賴關係大於父親及母親,這裡鋪成有些薄弱。但是影片尾段大女兒因為緊張無法順利的戲劇表演,最後因為看見承諾觀賞其戲劇的嫩男編劇到來,大女兒表演瞬間俐落,完美。雖然是這麼芭樂的編劇安排,但是,看到他們相互擁抱,做到彼此的承諾。心理還是有些激動呀。還有另一個感動是,孩子的生命旅程中,重要他人,不一定是父母。可能是親人,師長,甚而是住在家裡的外人呢。

最後畫面結束在女主角微笑滿意的看著圍坐在旁,曾經和她同住在屋簷關係的前夫,母親,三位嫩男以及兩位女兒。劇情安排不是挺嚴謹,但是,多元成一個家的好處,在這裡有些著墨。希望那些反對多元成家者,真能被騙進去,然後對多元成家,能有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