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台灣第二場放映在春日圖書館
#就是今天下午兩點放映座談會
#屏東部落大學成果展
#寫在選舉後隔天首映當天

2004年,即14年前,剛回部落,想起自己初生之犢勇敢參與部落各樣組織/活動的自己,為融入族人的日常,理解部落的各樣運作模式。10年前也是單純地,沒有多想地投入部落幼兒/學童教育,只是沒有想到這一投入,就一頭栽進過往的時空找回部落原有教育方式的路上,更進入與國家爭取教育自主的拉扯路上。但是果然,天助自助,一路上,找到夥伴,組織部落托育照顧行動聯盟。10年來有來自有熱情朋友的支持,有相同理念組織的協同與國家對話,還有力挺的屏東縣政府特別鍾佳濱當時的副縣長和願意為我們發聲的幾位民進黨立委王淑英、吳宜臻,陳其邁,李麗芬,這一路上,這些朋友的相伴,我們撐住了。至今撐了10年,也為部落幼兒教育撐住了一些空間與希望。

回家的路其實不是很難~只是回家時間越長,就越發覺部落有些事情在改變,讓人感動;但也有些事情非但停滯不前,失去部落間原有的關懷互助,甚而彼此壓迫而不自知。例如階級、性別、選舉、土地議題,面對這些,有時候會有挫折,覺得無力。但是影片中vuvu嘎拉露說:「人的成長和成就,不是短期的事情,是慢慢的,要花很久的時間」何況台灣原住民族被殖民近百年,解殖民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所以告訴自己不能氣餒,不能輕易放棄。武東在影片說道:「我們只是盡自己的能力做我們能改變的事情」是的,我在部落教育工作的路上我們會持續堅持,會一直走下去。但為來更需要大家的努力,才有機會改變部落的教育,改變這個社會。


廣告

日常生活,此時此地

2007年11月我們開始在部落做托育工作,2008年那年托育班主管機關原本要我們關閉托育班。但是,那年集結跟我們有同樣處境、同樣需求的部落、組織、夥伴、族人很用力地討論對策,一次一次的北上訴說我們的需求與必要的存在,因為我們不放棄,我們生存了下來。

2012年因為幼托整合,這期間部落托育班也有很大的變化。屏東縣五個部落托育班經歷了曲曲折折的立案過程,主管機關從原民會轉換到教育部。當然我們的態度也有些變化,那就是我們比過去更堅定自己的孩子要自己照顧,自己教育。面對教育部我們談的不再只是托育班存在的必要性。我們做的,訴說的是,拿回部落自己的教育主導權。

正在熱烈討論「偏鄉教育法」「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修改原住民教育法」的當下。我們想跟大家說,一路走來,我們確定,沒有日常生活的在地知識的累積,沒有此時此地的用力與堅持。就不會有原住民族自主教育的未來,更不會有部落自治的開始。

來吧,就是分享「日常生活,此時此地」。

噤聲

近日三地門部落的朋友,不斷透過FB,讓大家知道,我們家的墳被開挖了,為何我沒有被通知到?公墓開挖的程序是什麼?工程到底要怎麼進行,請鄉公所來開說明會希望讓更多族人可以明白這個工程的原委。

2015年12月25日早上我在FB被邀請確認是否參加這場說明。接收到邀請,沒有遲疑,就是「參加」。隨後也同時也被邀請鍵入「原鄉公共建設監督聯盟」以及「部落工作小組」群組。從我加入這個群組開始,到昨天會議進行完畢,群組的對話,沒有停止,如果手機到接受通知到訊息是開啟的,我的手機可能會「叮咚」兩天。到12月27日早上2:30,群組裡的對話才停止,大家才稍稍休息。
螢幕快照 2015-12-27 06.36.35.png

我參加了這場說明會,我想明白,這是什麼樣的工程?挖墳應該是yan su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