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母親擺攤很多年的妹妹,去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名號作「蝴蝶工坊」。去年開始妹妹會說:做生意會看得到錢進來,覺得開心,但是成本要夠,否則貨無法多樣,客人的選擇會變少,錢就不會進來,但這樣壓力很大啊。還說,做生意要耐得住,不想出門,還是要出門。有出門,就會有收入,有總比沒有好。
今天原本預定在家裡工作,想一鼓作氣做很多事情(雖然總是事與願違)。中午接到妹妹電話:姊姊今天放假沒事嗎,可以幫我買午餐嗎?我說:好啊。就放下手邊事,起身買午餐去。去了隔壁村買來午餐,再前往妹妹擺攤的隔壁隔壁部落。陪著妹妹、姪女吃飯,也一起招呼不算少的客人。其中一位客人拿著一個今日詢問度高,販售量最高的多色彩布頭飾說:對面賣的比妳們便宜喔。妹妹很快脫口回答說:那你去買那邊的吧。說畢,馬上改口說:啊!不好意思,我應該說,沒關係,你也可以參考看看我們的,每個人的手工都不同喔。
聽到妹妹快速修正自己的說話態度,覺得妹妹就是媽媽的翻版。那該是耳濡目染學得的人際溝通模式吧。其實,很替妹妹開心。有些人生體悟,自己是有些年紀,才有些感受。小我七歲的妹妹這些普常且真實的人生體會,做姊姊的聽在心裡,雖覺得心疼,但更多安慰。做生意之際,還是保有良善的態度,陪在旁邊協助的姪女,再過些年歲,也能從她媽媽身邊習得這「良善」吧。
過了好些時候,妹妹說:姊,不是很多事情,怎麼還不回去啊!是啊,心裡掛念工作,但是也不忍離去,總覺得自己在場,總是能夠多做些什麼。直到午後,婚禮即將散場,我們一起收拾傘架,桌子,物品。我還是笨手笨腳,無法協助到位。但是心裡覺得愉快,收拾之餘,我們一起回憶收拾總是完整到位的父親;互相提醒母親的工作交代,還得為明天的擺攤拉線佔位。
話說,這個拉線,就是簡單用紅線繩拉起一段距離,前後用石頭壓住即可。我問妹妹,這樣可以嗎?別的攤位要是不認,也是沒用啊。妹妹回答我說:真要那樣也沒辦法囉,不過那樣的情形不多啦,放心。呵呵,這種不成文的俗成規則,大概只有在南部的部落裡,才能運作吧。
時間過了大半,家裡的工作,還是無進度。但是,這個半天,心裡暖暖且踏實。